为什么「Oxford」「Cambridge」会翻译成「牛津」「剑桥」?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daily.zhihu.com
这是一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题主未必不知道 Oxford 翻译为「牛津」是意译,Cambridge 翻译为「剑桥」是音译 + 意译,所以更深层的问题在于:
为什么 Oxford 选择意译的翻译方式,Cambridge 选择音译 + 意译的翻译方式?
甚至可以扩展到外国地名汉译时的翻译策略问题,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下面就从「知其然」(1、2)和「知其所以然」(3)两方面来尝试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
1、Oxford 牛津
Oxford 最早见于英国最早的历史记录之一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912AD),写为 Oxna forda(在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中写为 Öxnafurða),其中「oxna = ox = 牛」,「forda = ford = 浅滩」,没有桥就只能从浅滩处过河,于是演变为「渡口」。由如下中世纪英格兰地图可见,从北安普顿(Northampton)到南安普顿(Southampton)如果不想从伦敦(London)绕路,就属从 Oxford 渡过泰晤士河(Thames)最方便,刚好此处多浅滩,于是中世纪的牛车(oxcart、bullock cart)就可以从此处渡河(迄今没有确定到底是哪个渡口,也许是有多个渡口),此地因此得名 Oxford。
翻译为汉语,「牛」字自不必说,「津」字就是渡口之意,比如:
天津:天子(朱棣)经过的渡口
河津:黄河上的渡口
江津:长江上的渡口
盐津:拥有盐井产盐并设渡口
利津:永利东津(码头)
孟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
津市:傍津(渡口)设市
新津:替代汉安桥旧渡口的新渡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牛津」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原型。古有地名「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为南京上游咽喉,东晋征西将军谢尚在此筑城驻守,李白有诗《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中国人历来有丰富的想象力,人间有某地名则会联想到天上必有类似地方。西晋张华编撰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就将人间的「牛渚」嫁接到了天上: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天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 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 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 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后来的古诗词中多次出现「饮牛津」,即「天河」边牵牛星所在处,显然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关,比如宋代刘筠的《戊申年七夕五绝》:
淅淅风微素月新, 鹊桥横绝饮牛津。
织女牵牛意不穷, 恨不相逢未嫁时。
再比如清代纳兰性德的《画堂春 · 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到此,「牛津」二字已经呼之欲出了,Oxford 翻译为「牛津」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还有一个是谁最先将 Oxford 翻译为「牛津」的问题。有认为是中国人的,有认为是西方传教士的,也有认为是日本人的——可以参考田野村忠温 2015 年的论文「意訳地名「牛津」「剣橋」の発生と消長」。不论是谁最先将 Oxford 翻译为「牛津」,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牛津」这个翻译植根于汉字「津」以及「牛渚」「饮牛津」等中国传统地名。
2、Cambridge 剑桥
Cambridge 最初在凯尔特语中称为 Grantebrycge = Granta + bridge,所以 Cambridge 就是 Granta 河上的桥。至于 Grantebrycge 如何变为 Cambridge,一说是 Grante 受到诺曼语影响演变为 Cante,后又演变为 Cam,于是 Grantebrycge 变为 Cambridge,而 Granta 河也随之改称 Cam 河;一说是 Cam 在凯尔特语中表示「蜿蜒曲折」,而 Granta 河在此处的确蜿蜒曲折(如下图红线所示),于是 Granta 河改称 Cam 河,所以 Grantebrycge 也随之改称 Cambridge——似乎支持第一种说法的较多。
Cambridge 翻译为「剑桥」,显然是 Cam 音译,bridge 意译,据说是严复首创,严复是福建福州人,闽语中「剑」读 /kiɐm/。既然是音译 + 意译组合,那 Cambridge 也可以翻译为「康桥」,大家很熟悉的《再别康桥》即是,徐志摩是浙江海宁人,浙江话属于吴语区,距离江淮官话区更近,Cam 音读更接近「康」。
与 Oxford 一样,也有人认为是日本人最先将 Cambridge 翻译为「剑桥」,毕竟 Cambridge 音译为日语是ケンブリッジ,其中的ケン与剣(けん)发音相同。但是如上所述,闽南语中「剑」读 /kiɐm/ 也与 Cam 高度相似,所以到底是谁最先将 Cambridge 翻译为「剑桥」还是没有定论,比如阙柯宇在 2022 年的论文「试论汉语中外来词 翻译音意兼译的重要性 ——以 “康桥” 和“剑桥”为例」中就直接说「第一个将 “Cambridge” 翻译为 “剑桥” 的人究 竟是谁,目前已无迹可寻」。与 Oxford 翻译为「牛津」同理,不论首创者是谁,「剑桥」这一翻译同样是汉字翻译,脱离不了中国文化。
3、外国地名汉译策略
不止是 Oxford 和 Cambridge,外国地名汉译可以全意译,也可以全音译,还可以半音译半意译,比如(注意有的地名可能有多种翻译):
⚈ ford 系
全意译似乎只有 Oxford 牛津
其他的都是全音译,比如 Hartford 赫特福德、Ashford 阿什福德、Bradford 布拉德福德、Hartford 哈特福德、Waterford 沃特福德、Litchford 拉特福德、Crawford 克罗斯福德、Portford 波特福德
⚈ port 系
多数都是全音译,比如 Bridgeport 布里奇波特、Comporta 孔波塔、Kingsport 金斯波特、Newport Beach 纽波特比奇、Westport 韦斯特波特
少量可能全意译,比如 Eastport 东港、Westport 西港、Southport 南港、Northport 北港
⚈ 新旧系(New、Old)
全音译的有 New York 纽约、Newfoundland 纽芬兰、Newport 纽波特、Newcastle 纽卡斯尔、Newark 纽瓦克、Oldenburg 奥尔登堡、Oldenzaal 奥尔登扎尔、Oldham 奥尔德姆、Olds 奥尔兹
半音译半意译的有 New Jersey 新泽西、New South Wales 新南威尔士、New Zealand 新西兰、New Orleans 新奥尔良、New Mexico 新墨西哥、Old Saybrook 老塞布鲁克、旧塞布鲁克、Old Forge 旧福奇
少量全意译,比如 Old Bridge 老桥
⚈ 方位系(East、West、South、North)
大多将方位词意译,其余音译,比如 East Asia 东亚、East Timor 东帝汶、East Sussex 东萨塞克斯、East Harlem 东哈莱姆、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亚、West Sussex 西萨塞克斯、South Africa 南非、South Sudan 南苏丹、South Carolina 南卡罗来纳、South Dakota 南达科他、Southampton 南安普敦、Northampton 北安普顿、North Berwick 北伯威克、North Carolina 北卡罗来纳、North Dakota 北达科他
少量全意译,比如 West Palm Beach 西棕榈滩、West Point 西点、Southport 南港
少量全音译,比 Eastbourne 伊斯特本、Westport 韦斯特波特、Northumberland 诺森伯兰、Northwich 诺维奇、Northallerton 诺瑟勒顿、Northolt 诺索尔特、Northfleet 诺斯菲特
综上,外国地名汉译,以音译居多,意译较少。能够采取意译的往往是原地名中存在很方便意译的地名常用词,比如方位词(East、West、South、North)、新(New)、旧 / 老(Old)、桥(bridge)等,但是即便此类地名,也是音译居多。所以,Cambridge 翻译为「剑桥」不难想到,Oxford 的 Ox 翻译为「牛」也不足为奇,而 ford 翻译为汉语雅称「津」就属于非常少见的译法。
总之,外国地名翻译的笼统策略是:一般音译,有地名常用词的可意译或音意结合——本来就有对应汉字的日本、韩国地名除外。此「地名常用词」指方位词等直译也不会造成混淆的词,Oxford 中的 ox 虽然也是常用词,但不是地名常用词,所以 Oxford 翻译为「牛福德」显然不合适。所以笼统来说,意译、音意结合的都较少,比如:
⚈ 意译
Buffalo 水牛城、Phoenix 凤凰城、Salt Lake City 盐湖城、Pearl Harbor 珍珠港、Long Beach 长滩、Chapel Hill 教堂山、Grand Canyon 大峡谷、Red River 红河、Old Bridge 老桥、Southport 南港、West Palm Beach 西棕榈滩、West Point 西点
⚈ 音意结合
New Jersey 新泽西、New South Wales 新南威尔士、New Zealand 新西兰、New Orleans 新奥尔良、New Mexico 新墨西哥、Old Saybrook 老塞布鲁克、旧塞布鲁克、Old Forge 旧福奇、East Asia 东亚、East Timor 东帝汶、East Sussex 东萨塞克斯、East Harlem 东哈莱姆、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亚、West Sussex 西萨塞克斯、South Africa 南非、South Sudan 南苏丹、South Carolina 南卡罗来纳、South Dakota 南达科他、Southampton 南安普敦、Northampton 北安普顿、North Berwick 北伯威克、North Carolina 北卡罗来纳、North Dakota 北达科他
另外还有一些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外国地名汉译方式,比如本质不是翻译而是重命名的「大秦 = 罗马帝国」,再比如没有名从主人而是延用波斯人称呼的「大食 = 阿拉伯」,不过这种情况不多,不影响总体结论。
在音译的地名中,古代选字比较随意,而现在一般选择褒义字或中性字。常见的比如 England 英格兰、America 美国、Deutschland 德国、Fontainebleau 枫丹白露等用的都是好字,再比如:
身毒 = 印度
罗刹 = 俄罗斯
榜葛剌 = 孟加拉
狼牙修(东南亚古国)
正因为外国地名以音译为主,而且现在常用褒义字音译,所以很多外国地名如果按其字面意思直译,则有的很像中国地名,甚至与中国现有地名重合,有的很有喜感,有的俗不可耐,比如:
New York:音译「纽约」,意译「新乡」(与河南新乡重名)
Newfoundland:音译「纽芬兰」,意译「新疆」(与新疆重名)
Newton:音译「牛顿」,意译「新屯」——ton 源自古英语 tūn(城镇)
Princeton:音译「普林斯顿」,意译「王子屯」
Puerto Rico:音译「波多黎各」,意译「贵港」(与广西贵港重名)——Puerto=port = 港口,Rico=rich = 富裕的
Greenland:音译「格陵兰」,意译「青州」(与山东青州重名)
Darmstadt:音译「达姆施塔特」,意译「大肠城」——Darm = 大肠,stadt = 城市
Springfield:音译「斯普林菲尔德」,意译「春田」——Spring = 春天,field = 田野。注:Springfield 的 Spring 是「春天」之意,故意译为「泉州」为误译。
Manchester:音译「曼彻斯特」,意译「乳山城」——Man 源自 Mamucio(奶头状的山脉),chester 源自 castra(营地、要塞)
Canberra:音译「堪培拉」,意译「乳沟城」——黑乳山 Black Breast(今名 Black Mountain) 和红乳山 Red Breast(今名 Red Hill)之间的谷地
总结一下:
① 外国地名汉译,自古以音译为主,包含地名常用词的可意译或音意结合。
② Oxford 翻译为「牛津」属于占比较少的意译方式。
③ Cambridge 翻译为「剑桥」属于原地名中包含地名常用词而采用音意结合翻译方式。